郑训金(1898 - 1986)系浙江省义乌市徐村乡东山头村人。有姐弟六人,排行老三。出身于贫农家庭,家境清贫,仅上过两年私塾,受父母勤俭节约的美德陶冶,有着憨厚、忠实、勤劳的本质,不怕艰苦,小时常与伙伴们下地挖野菜充饥,上山砍柴禾。
三下严州
因过早地失去双亲,家境越发困难,不能再供读书,就给财主放牛。十五、六岁分家时仅得一间旧矮房和三分田的产业。为了生计,农忙时耕种,农闲时卖工度日,几年下来,除糊口外,几无多余。
时间的流逝,人随着长大,要成家立业。想想这样混下去不是办法,听同村人说还是做点生意谋生好。二十出头就跟随同村人来严州府(现建德市梅城镇)做挑鸡毛换糖生意。两三年来,因客观原因,生意不景气,蚀了本。致使第一次学做生意就遭受挫折,认为给别人挑担做买卖,要受别人的气,身不由已,遂产生了自己开店的想法。
可是开店不是件容易的事,两袖清风,哪有本钱?经同村人开导商议,合伙开糖坊。一、本钱小,二、掉头快,三、四个人热气腾腾。开始一段时间,生意确实不错,有奔头。可好景不长,人多嘴多,偏听谗言,相互产生怀疑,直至散了伙。辛苦两年,无利可图,仅赚得一点微薄的工钱。
做生意再次夭折,只好重返故土,继续耕耘、卖工。娶亲后,人口逐年增多,原来的一点土地怎么养活得了一家人?
在亲属的支持帮助下,变卖了全部家产,再借了一点,凑足本钱,三十来岁又回到严州府,在南门头租赁一间店面,因经过两次经营,制糖过程熟悉,就重操旧业,开设“郑義泰”糖坊。
勤劳发家
为了接受前两次经营不得法的失败教训,我想要做好生意:一要有计划,二要勤俭开店,三要齐心协力。开始,夫妇俩夫唱妇随,吃得起苦头,起早落夜,样样活儿都自己动手,挑米、挑水也舍不得请搬运工,从来不肯乱花一分钱。
勤劳终于换回了成果,门客日益增多,真是生意兴隆,几年来也赚了一些钱,钱多了咋办,要用于扩大再生产,为了减少挑米的劳动环节,遂另租房屋(本店对面)筹措开米店,同时也请了工人。
做生意名气顶要紧,妻子丢下儿女,整天泡在工场,不是煎糖就是筛米、筛糠,利用就地资源糖槽,每年还饲养了二、三十头猪。
生意发达了,胆量也大了,也就敢于去闯去竞争。在1943年又兼营起榨油厂业务,做起了更大的买卖。
乐善好施
凡事要饮水思源。生意发达了,声誉高了,我想这是群众对我的信任,是群众支持我富起来,没有群众就没有我的今天,我也应该多为群众想想,帮助他们解决困难。如农民的茶叶销不出去,我就收购茶叶,桐子、菜子无销路,我也就学做桐、菜子的生意。
后来生意做大了,为了方便农民,索性开起了榨油坊。群众生活上有困难,只要说一声,我乐于帮助解决。如冬天寒冷、下雪或受灾,那时就施饭、施衣送到七郎庙;若有病痛或亡故,就施钱施棺。什么地方路难行,就修桥铺路,修建码头。
1939年的一天,有一素不相识的兰溪人(五十余岁)突然病倒在南门渡船码头,围观者众多竟无一人顾问。当得知此事,马上请人背送到六睦医院抢救脱险,给他付清一切费用,还资助他路费,让他安返故里,使他感动万分。
另外自己深受无文化的痛苦,决心让下一代不再做“睁眼瞎”。哪里办学校有困难,就捐资办学。因此,在1945年领受了建德县县长李明志题赠的“热忱兴教”的匾额。把群众的困难时时记在心,处处为群众排忧解难,深受群众的信任。
严州老字号“郑義泰”
郑義泰(1928 - 1954),由义乌人郑训金夫妇创办,开设在严州府(今建德市梅城镇)南门头,先是专营糖坊,后来主营粮食,一直发展到经营榨油坊。
该店做生意的诀窍,一直来以求信誉第一,老板天天都身在工场,亲自把关,与工人们同吃同劳动,闲时促膝谈心,聊聊天,深受工人们的信任。同时要他们一、生产注意安全,二、产品要保证质量。为此,该店生产的制糖产品质量在严州是首屈一指的,为顾客所欢迎。顾客纷纷上门来联系订购,远至富阳、桐庐、兰溪、淳安,近至本县各乡镇,真是供不应求,使企业不断得到发展。
该店为了创业,讲求实效,处处做到精打细算,开始夫妇两真吃得起苦头,不怕苦,不怕累,起早摸黑样样活儿自己干,舍不得乱花一分钱。俗话说:滴水成河,粒米成箩。财富正是一点一滴聚积起来的。老板娘在开了米店后就成天泡在砻米工场,因当时使用的木砻、石笽均系手工操作,大米没轧碎,就把笽出来的大米重筛一遍。整粒的米放在店堂卖,筛下来的碎米用来煎糖;下脚料砻糠作为燃料,但内含粗糠量多,就把砻糠也筛一遍,分砻糠和粗糠等级出售,既增加了收益,又保证了质量,成为群众信得过的商店。
1934年大旱,农田无收,粮食供应极为紧张。该店急群众所急,派员外出采购数批洋米(暹逻米)及时供应,使群众顺利度过灾年。
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缓和群众起来斗争的矛头,挽救残局,下令实行限价,购销价格相差悬殊。而该店却不惜蚀本,缓解群众买粮恐慌的心理,天天有米售,倾仓供应,直至千余担粮食售罄,深受群众欢迎。
解放后,响应国家“公私合营”的号召,郑训金夫妇无偿将“郑義泰”产业捐献给国家。